常见的 WebAPI 架构如上图所示,主要包括客户端(浏览器)、服务器、数据库,WebAPI 由服务器提供,同时服务器要完成负载均衡、登录鉴权的相关操作。
当客户端流量快速增大时,服务器端只能通过水平扩展加机器的方式来增加提高服务能力。
这种常规模式主要有两点局限性:
基于函数计算的 WebAPI 架构如上图所示,与常规的 WebAPI 架构相比,客户端和数据库未发生变化,但服务器变化巨大,主要体现在:
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创建应用,如果是已有的 Web 项目,可以选择上图中的第一种方式:“常见 Web 应用”;对于新项目则推荐使用第二种方式:“基于模板创建应用”。我们这里使用模板方式,选择基于 Python 的 Web 应用。
模板可以当做应用脚手架,选择适合的模板,可以自动完成相关依赖资源的创建,如角色、OSS、域名网关等,降低开发成本。
在应用下,创建函数,我们是开发 WebAPI,所以选择“HTTP”函数,这种函数会将指定的 http 请求作为触发器,来调度对应函数的执行。
函数新建好之后,是个返回 helloWorld 的 demo,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开发我们的业务逻辑。
首先介绍下上图代码中的 handler 函数,这个函数是入口函数,http 触发器接收到调用后会通过这个入口来启动整个函数。函数有两个入参,environ 和 start_response:
environ 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:http 请求的入参和函数执行上下文 fcContext,函数上下文参数中包含一些函数运行时的信息(例如 request id 、 临时 AK ),您在代码中可以使用这些信息。信息类型是 FCContext。
该参数主要用于生成 http 请求的 response。
在新建函数时会自动创建一个 http 触发器,这个触发器的路径是“aliyun.com”的一个测试路径,只能用于测试,真实的应用需要通过自定义域名将真实域名与函数绑定,这样访问指定域名时,对应函数就会被触发执行。
在每个函数编辑页面,日志和监控服务,函数的每次执行都会生成唯一的 requestId,日志中通过 requestId 进行查询,看到本次函数执行的所有日志。
点击链接即可观看演示视频:https://developer.aliyun.com/lesson202418999